*更正啟事:11月25日所發送之第二期會訊,因技術問題導致圖片遺失之情形,特此致歉。本篇會訊即為改良修正版本,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回信。
.新移民 新未來
  - 陳榮傳(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)
  新台灣人基金會的創立,是為了迎接台灣的未來社會,讓每個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新台灣人,都能從容無懼地準備一切。不管是第幾波,每個人都不會否認台灣在近年來湧進了一批新移民。這些新移民有的是來台灣短期工作,用青春和勞力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外籍勞工,有的是和台灣人結為連理,用全部的生命澆灌台灣,讓新台灣人壯大多元的外籍配偶。根據勞委會的統計,96年9月底在台灣的外國籍的勞工人數,共有355,756人,從76年1月到96年10月底和台灣人結婚的外籍配偶,內政部的統計也顯示共有396,829人,其中外國籍的有136,500人,大陸及港澳地區籍的有260,329人。

新移民
工作人員合影留念

  我們注意這個現象很久了,也發現其中衍生出許多問題,牽涉的層面包含社會、文化、法律、教育等,舊的問題還沒解決,新的問題就已經冒出來,讓不少人慌張了起來。今年我們規劃了新移民的主軸性活動,從在台北大學的辯革盃高中生辯論比賽、在成功大學的大專台語辯論比賽,到座談會、研討會,幾乎是「言必稱新移民」。研討會的舉辦地點,除了我們基金會之外,也遍及台南市崇學國小、國立嘉義大學、國立中正大學、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。我們希望小學生、中學生、大專生、研究生和教授們,都能重視相關的問題,而帶動新興的顯學--「新移民學」的研究,並發揮在政策制定上的影響力。
  活動的圓滿要感謝的人很多,容我不一一列名,也邀請大家再一起關心我們的社會百態,讓所有的努力和關懷,都化作未來社會成長的動力。
 
《新移民論壇》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學術研討會
新移民
由莊淇銘校長、 馬英九先生、陳榮傳執行長共同揭開活動序幕(由左至右)

  根據內政部統計,從2004年起,平均每年約增加24,000位外籍配偶(含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),2007年已有將近40萬的外籍配偶人口,而目前就約有20萬名的新台灣之子,數量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家庭實需多方面的生活學習與適應,而台灣民眾也該學習如何接納這群新移民,並提供適當及時的社會支援。
  針對於此,本會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於11月3日(六)上午9點至下午5點,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,現場

與會人數超過400人,與會者多為教授、國小校長、訓導主任、教師、研究生,顯然此主題為大多數關心新移民教育者所重視。
  會議由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莊淇銘校長以及本會執行長陳榮傳先生揭開序幕,接續三場次的討論,由各專家學者們到會與談,幾乎沒有冷場,全場對於新移民議題討論熱絡,各發表人從不同的專業領域切入主題,帶領聽眾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各層面問題。現場民眾提出許多問題,像是沒有在台灣受過教育的外籍媽媽該如何教導子女學習課業?或外籍配偶需具有72小時的語言課程,才能領取身分證是否足夠?等等,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其應有之對策及輔導方案。
  與其歧視弱勢民族、擔心飯碗被搶,或消極的協助這群新移民子女的教育成長,不如積極的尊重異國文化,並拓展個人專長,給予生活、醫療、就業、教育、法規、子女教養等保障及輔導,支持並關懷他們,讓台灣文化散發出兼容並蓄、多彩繽紛的新氣象。
hr
《新野論壇》公民投票在民主國家的發展與實踐
  由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,「公民投票在民主國家的發展與實踐」研討會,96年11月9日於政治大學綜合大樓熱鬧登場。
  西方先進民主國家在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的爭論有長遠的歷史,對於以公民投票方式解決政治爭議的態度有所不同,各國在公投的實踐上亦有層次與議題上的明顯差異。我國在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施上仍屬初期階段,對於公投在民主政治所扮演的角色、公投對於公民社會建構的意涵、適合公投的
李東興
陳執行長於第二場次擔任主持人
議題等,均有向西方民主國家取經或借鏡的廣大空間。值得省思的是,公投是否被選舉化,進而成為選舉行銷的利器?公投應該是具有引導未來之前瞻性規劃,又兼有政治教育之意涵,我們應培養的是理性且成熟的辯論文化及投票行為,進一步實現健全的直接民權。
  本次座談邀請近十位對於歐美日各國政治發展有所專研的學者,分別從德國、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日本到中東歐國家各國實施公民投票的經驗,以及公投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等角度加以深入探討,並期待對台灣的民主化有所啟示。
hr
.《重現新台灣人價值,精彩人物搶先看 part 2
  多年來孕育台灣成功的生命歷程中,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成功的故事,這些小人物小故事不一定很有名,但他們的事跡深刻地紀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種韌性與活力,是台灣再度崛起嶄露的凝聚因子,象徵代表新台灣人行腳生命的旅程。在我們的身旁有許多符合勤儉、堅韌、善良、誠懇、質樸、豁達等這些特質的人,而這些人物就是我們所在尋找的人,如果您的身旁有這麼一號人物,歡迎把他的故事記錄下來,讓我們一同發掘出台灣新的生命力並彰顯台灣新的希望。
  你知道他是誰嗎?你知道什麼是新台灣人的價值? 
《斗室之光 -東興仔--警察最佳伙伴》

  『貧窮能淬煉一個人的意志與智慧』,年近一甲子的李東興從小生活在民生貧瘠困乏的環境下,小時候為了求學和哥哥李東富每天利用課餘時間,挑著扁擔四處向阿桑要廚餘回家供養小豬,甚至在豬舍旁栽種絲瓜、桑樹來貼補家用,此舉為兄弟倆抖落了稍許的清寒,也嶄露他從小就具備的生意頭腦,同時也養成刻苦耐勞的勤儉個性。

李東興
李東興白手起家,鐵工廠事業有成
  由於家中經濟重擔從未鬆懈過,讓未及弱冠之齡的他毅然輟學,到鐵工廠捲起袖子從頭學起,他的勤奮、認真、高技術,讓他服完兵役後順利進入中船工作,一年半後,李東興有了自行創業的打算,於是在七坪大的土地上開始了他的夢想。經過三十年的努力,現在的他擁有四百餘坪的工廠及數十部的機器,事業的飛黃騰達,名與利的誘惑,沒能腐沉李東興的眼與心,回饋的善念引導著他,不僅讓迷途羔羊回歸正途,更是全力贊助鳳山區警局各項物資。
 
.十月份咱的網工作坊拜訪了『台 中縣大甲鎮』及『金門縣』
 
台.中.縣.大.甲.鎮

  大甲媽祖神通靈驗,全國皆知,此次咱的網工作坊來到大甲,自然也受其庇祐,活動順利圓滿。然而正所謂自助而後天助,大甲也並不是沒有需要解決的議題。
   大甲芋頭人人知,但為什麼沒有聽過芋頭節?舊大安溪橋遭水災沖斷後,有沒有可能再重獲新生?「匠師的故鄉」這個農業轉型的計畫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?遍佈在農田間的棟棟特色古厝該如何被保存?地方的傳統工藝逐漸失傳,又該如何因應?

大甲側寫
大甲的芋頭田, 後方的鐵鉆山則是大甲人休閒的好去處

  10月21日,工作坊的伙伴們一起走遍大甲,將這些問題一一發掘出來,藉由基金會的平台,讓更多人認識大甲這個地方,也讓更多人了解,大甲除了媽祖之外,也跟其他地方一樣,有他們所關心的、切身的公共議 題。也願媽祖保佑,讓大甲的朋友們在面對這些公共議題時,都能有圓滿的結果。
 
金.門.縣
金門
金門的閩南聚落一角,發人思古之幽情

  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,咱的網10月27、28來到金門,於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舉辦工作坊,本場次共有15人參加,並產出12篇文章。
  數十年以來,金門作為台灣最前線,因為戰地政務的原因,使得這裡的生態環境、傳統閩南聚落被保存下來,龐大完整的戰地歷史建築,更是吸引兩岸人民好奇的目光,而戰地政務也造成宗親的力量在金門依然穩固;精實案之

後,金門駐軍大幅減少,當地經濟多受衝擊,如何藉由觀光提振經濟,如何保存文化歷史景觀,是當地人關心的議題。對岸廈門市與金門的關係,從過去的一脈相承、現在的民間交流到未來的更多發展,兩岸的淵源與地理位置,使金門傾向更積極的與對岸合作,但受限於兩岸政治問題,目前進展有限;走過與眾不同的歷史,獨特的生態和景觀,所有精彩報導,都在咱的網工作坊-金門場。
活.動.資.訊
.「中華民國行憲六十年」學術研討會
 -2007年12月24日,福華國際文教會館一樓103室(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)
 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
 協辦單位:台灣本土法學雜誌

 欲詢問相關事宜,請洽林新梅小姐
 電話:(02) 8789 - 4812;電子郵件:may0429@newtaiwanese.org.tw

 報名表下載
.「大專院校民主研習營14期」營隊學員招募中
 -2008年1月30~2月2日,中華電信板橋訓練所(台北縣板橋市民族路168號)
 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

 欲詢問相關事宜,請洽吳璟妤小姐
 電話:(02) 8789 - 4812;電子郵件:keeyun@newtaiwanese.org.tw
 報名網站

 會訊發刊資訊
2007年11月25日 第二期

 前期會訊資訊

 最新活動資訊快報
『民主營14 期』-報名活動開跑囉!!2007 年11月20起至12月31日。詳細內容
學 習賣弄賣弄學習不小心錯過第一次的新種籽聯誼會嗎?? 那接下來的訊息你千萬要注意。More!!
 
  十一月份行事曆
11月行事曆
3日,『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』研討會
9日,新野論壇『公民投票在各國的發展與實踐』研討會
24日,新種籽聯誼會『法律於環境與經濟間角色扮演-由蘇花高環評爭議談起』
  
  訂 閱 電 子 報
訂 閱 退 訂

 
 民主營14期招募學員
  關心我們的家園,關心我們的國家,關心我們的世界。
  民主,來自實踐,來自體驗,歡迎妳(你)一起來尋找屬與我們自己的民主真諦。本期開設的課程有四大主軸,分別是兩岸政治、經濟貿易、國際外交、社會文化。
  營隊中搭配實際的操作課程,希望能夠讓參與課程的學員,親身體驗到「民主,來自於實踐」的精神,“民主向前行”需要我們共同實踐。
 
 活 動 洽 詢 資 訊
『民主營14 期』-吳璟妤小姐
新種籽聯誼會-吳璟妤小姐
咱 的網工作坊-王邦新、劉冠甫先生
發行單位: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.發行人:張 珩‧創刊號:2007年10月25日.最新期數:第二期 2007 年11月25日
總編輯:陳榮傳‧副總編輯:甘逸驊、江彥霆、林正修、徐正戎、簡明哲
編輯:賴昱安、戴介三、劉冠甫、王邦新、吳璟妤、 林新梅
聯絡電話:+886-2-87894812.傳真專線:+886-2-87894815.地址:110台北市信 義路五段150巷2號16樓1600室
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電子報‧投稿信箱: Benson_Wang@newtaiwanese.org.tw訂 閱/退閱